自律、情绪问题的一种长期被忽视的主要决定因素
如果你询问AI,如何自律,它可能会这样回答:
1️⃣ 从微小习惯开始,重塑自我认知
2️⃣ 设计环境,减少意志力消耗
3️⃣ 运用“如果-那么”计划法,打破拖延
4️⃣ 建立合理的奖励系统
你去搜索知乎、小红书之类的地方,也会给出类似的回答。
但是这些回答全部都忽略一个重要的前提:人是动物。
有时候我发现,即使是所谓的“微习惯”我也无法坚持。有时候我说要逼自己一把,然而过了五分钟我的注意力又被一种多巴胺刺激——例如短视频夺走了。
尤其是在情绪低落时,我几乎连基本的洗澡、洗脸、刷牙都难以做到。
当然,这些问题的更根源性的因素可能是心理学上定义的,例如长期的思维模式、原生家庭的创伤等等。但是,这里我想提醒一些更直接的因素。
实际上最近一周,我一直处于一种低迷的状态。但是前天,十一点半的时候,我实在太困了。我睡了。第二天早上八点半我醒了,睡了大概9个小时。午饭是荷兰豆炒广式腊肠、炒青菜、虾、米饭,我严格按照建议先吃纤维素多的蔬菜,然后蛋白质,最后吃碳水。当然,还用了心理咨询师给的建议,多关注感受,少自我评判。
我发现自己回到了一种“正常”的状态。是的,不是精神丰沛,只是一种正常的状态。我发现在这个正常的状态下,我是能做到别人所设计的那些自律系统的,甚至更复杂的事情。
曾经知乎流行一个傻逼定律——当你距离你发现自己上次行为是傻逼越近,说明你成长得越快。每当我自以为知道作息、健康有多重要时,过一段时间我总会发现自己上一次的认识其实还是不够深刻。
自律是人的精神性功能,动物通常是不会自律的,它只有在你作为一个动物被照顾好的时候能够实现。我以前往往以为晚睡就是会让你注意力不集中、精神不振、外貌变丑。但我直到最近才意识到,饮食作息的偏离,可以直接让你的理智与肉体脱节,让你客观上知行分离。让你无法支撑自己自律。甚至严重到影响正常生活。
自律、情绪问题的一种长期被忽视的主要决定因素是生理状态。直接原因是激素水平,我们不会指望一个感冒的人可以跑马拉松,但我们却往往意识不到当你精神不足时谈自律同样是脱离现实的。固然有各种方法论,什么微习惯,什么启动效应,然而一旦生理状态不佳,应对措施的作用其实不是很大。
早睡和睡够提供了一个“基本盘”。然后吃饭的时候我基本上最后吃碳水,血糖控制住了,避免胰岛素变化导致不合时宜地合成褪黑素。因此我没有在大白天陷入昏昏沉沉。还有就是用那个心理咨询师的提醒,觉察自我评判然后及时阻断,多关注感官的直接感受。这个策略可以安抚杏仁核,减少皮质醇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平衡GABA、内啡肽、催产素水平。
当然,运动一下就更好了,可以锦上添花地提供更好的基础水平。
这一切为我提供了一个正常的、可控的、平静甚至略带躁动的感觉。在这个基础上,我才能去做更精神性的活动。
我的口号是——
“不熬夜、少思虑、吃健康、多运动”。
这个口号看起来平平无奇,但是其中蕴含的力量只有从低谷中践行过的人能够体会。
一切将来能指导你的道理你可能都已经看过了,但是总是要亲自经历并自己总结出来,才能够真正成为你的一部分。
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维持一个基础健康的生理条件的重要性。不过,如果真的严重到一定的程度,实际上连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都会成为一种挑战。甚至很容易实现一个恶性循环。那么,还有办法吗?我的答案是——纪律。我对这个答案的论证,将会在未来展开讨论。
标签: 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