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分类 •

反思其二

今天在补概率论作业的时候听到一首曲子,甚是喜欢,却发现它评论寥寥,几乎无人问津。而反观自己的水平,要创作出相近的感染力的作品,无论是曲子还是文章,都差得很远。我突然意识到,这是我以前持有了很长时间的思维:我们虽然无论怎样努力,也不可能在一个领域做到顶尖水平,因为总有比你更有天赋,并且更努力的人存在,而即使是他们的作品,也很可能受到冷落;那么我们不断地追逐更好,还有什么意义呢?是为了被人赏识吗?若是如此,何必追求达到最好,只要能有人喜欢就好了。可是即使已经有稍微拿得出手的东西,也有人表达了对这样作品欣赏,我的内心也远远无法满意,仍然觉得那仍然是垃圾,不说顶尖水平,连业余水平也算不上。这样的思维导致我努力的动力不再那么强了。而即使做到了专业者的水平,甚至成为了大师,我们所写下的每一个句子,也将随着时间的流逝,短则几年,长则百年,都会很快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人世间的一切,都无法逃离这样的命运。那么我们还要去追求吗?虚无感来自于人们对永恒、终极价值的不再相信。而一旦理性下来思考,就明白世界上没有什么是能够永恒的。

所以,我自那以后,处于自我慰藉的目的,把“爱”,作为所选择相信的生命的意义——不希望讨好于远方的人,不妄想能够在历史中留下痕迹,只希望能够为身边所爱的人们,家人和朋友,以及所爱的团体所接受,能够短暂地存留在他们的记忆之中,能够获得他们的信任、支持和肯定。

再之后,我发现即使身处团体,人群之中,也还是无法找到存在感,因为多数时候我还是独处的,与团体的联系仅仅存在于精神层面,而我也没有心情行动上去融入团体,这可能是本性使然。所以我开始寄希望于可以找到一个了解我的人。那时的我太渴望受到重视的感觉了,太渴望有人和我说话了,但是我又太过敏感,如果发现对方的性格并非能乐意照顾他人感受的,或是反复在一些细小的事情上被忽视,就会瞬间有一种失落感。另一方面,如果发现对方总是能够给予我积极的回应,就很容易对对方产生好感,无论对方是男生还是女生,这也让我一度以为自己是双性恋,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只是内心过于渴望得到重视,所以也过于容易对重视我的感受的人产生依恋,进而产生的错觉而已。

最近正在了解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才引发我这些进一步的反思。我们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得到了别人的认可的时候才有意义感,没有得到认可,被冷落和忽视的时候就觉得没有意义。实际上,渴求他人的认可和重视,实际上是把自己的希望强加于他人,是对他人的一种干涉和控制。这是让人生痛苦、失去自由的原因。

解决方法就是,放弃一切从他人索取的幻想——被他人认可,被他人理解,被他人爱,统统放弃。但是这样的放弃不是消极的自我逼迫的放弃,相反,是通过 被自己认可,被自己理解,被自己爱 来替代前者,因为前者总是飘忽不定,难以得到,得到之后又会担心失去,失去之后又想再次得到,这终将把我们变成遭受无尽苦难的西西弗斯或是阿特拉斯。而只要我们活着,就能够永远陪伴自己走下去。能够理解自己的感受的人,除了自己还有谁呢?这种内源性的动力,我们不用担心得不到,因为我们自己可以为自己做主;一旦得到就不会失去,因为它将具有自我巩固的能力,所以也不必担心失去。这是自我拯救的唯一道路。

Kyouko_Kyoko_Kirigiri_Halfbody_Sprite__281_29.png

💫 评论卡 

如果回复后看不到自己的评论请不要惊慌,本站所有评论均要审核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