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分类 •
3天前
虽然对 GPT2 早有耳闻,但是 GPT 真正进入大家的视野似乎是 2022 年,那个时候 GPT3.5 刚刚出来,普通人第一次感受到人工智能产生了质的变化,大概同期生图 AI 也产生了在当时真假难辨的生成能力。
刚刚翻看自己之前写的“赶Deadline的经验之谈”,才意识到我的大学时代有3/4属于前 GPT 时代。那个时候大作业是真的要自己一行代码一行代码敲的,虽然你可以从 CSDN 或者 StackOverflow 上面复制,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复制了就能用的。那个时候刚刚上手一个库你真的需要从 Get started 开始看教程,反复地翻阅文档、手写单元测试验证 idea,并且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打开 Github 或者 IDE 亲自翻看源码,并且用脑子逐行理解。
当然那个时候也很卷。但是一个显著的区别是大家真的愿意画上宝贵的时间去读代码,笔记的每个字都是自己敲,夹杂大量个人偏见,语法错误和真实的吐槽。那个时候网上的几乎所有文字都是人写的,读和评论你的人也全部都是真实的人(这句话如果被2020年的人看到,可能会觉得搞笑和莫名其妙)。
最关键的是,前GPT时代,我好像真的很喜欢写东西(当然,本站也有大量的内容设为隐藏,包括本篇一开始也是隐藏状态)。现在,我好像不那么经常写东西了,文字的价值被海量 AI 的东西稀释了。你花费一个月时间读一本书,再花费一年时间去实践,写出来的一篇感想,对于一个普通的读者而言,可能和 AI 可以在 30 秒内生成的旁征博引的文章没有什么不同。虽然一些高级的写作能力依然只被少数人拥有,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似乎”自己写的东西并不比 AI 生成的好到哪里去。
可能正是这样的思想的影响下,我注意到很多我关注的博客,在2022年之后,更新频率明显下降了。也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我自己也似乎不那么愿意写东西了。
在2022年之后,我感觉自己的表达能力也有所下降,经常词不达意。说话也没有什么组织,所以好几次随性打算写一些东西,没过多久就烂尾。
最重要的是,我好像潜意识不再那么认同写作的意义。因为似乎我想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只需要列几个关键词,生成几行大纲,然后丢给 AI 就行。他生成出来的,好像也和我想表达的大差不差,格式还更规整,还会用一些看上去挺高级的词。甚至编造一些确实让我产生启发的结论。
但是就在刚刚,我手滑点进了自己 2019 年写的一篇文章(很遗憾此文在本站已私密)。我突然感觉看到了曾经的多愁善感的尚存不少灵气的自己。这种跨越时空的感觉真的很奇妙。一些半死不活的记忆又鲜活了起来。有些东西如果不当时立刻记下来,是真的会消散掉的。固然你可以用相机拍照,但是当时的感受其实在后来看比想象中要珍贵得多。尽管在当时只觉得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的。
现代人常常说人生在于体验,但是这个想法很大程度被弱化为“人生在于尝试各种不同的东西然后打卡拍照发社交媒体”。其实真正珍贵的是当时那个或痛苦或快乐的你,但是我发现自己其实对于自己的感受、灵感记录得越来越少了。上高中的时候,某崇拜陶渊明的语文老师要求每个同学每周写一篇周记。我当时非常喜欢这个安排,因为我非常感兴趣大家的想法,而且也可以有机会袒露自己的想法。这样感觉似乎对大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当时每天都有大约三个小时的晚自习,自习的时候写完作业我就会开始“搞事情”,比如偷偷学点 PHP 或者高数或者写点东西。
不过自从分班到尖子班之后,大家都紧张地备考。我的快乐的高中生涯变得繁忙。直到复读时获得一刻喘息。然后就是大学四年,时间飞快地流逝,尤其是 GPT 面世之后,我就很少记录了。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表达能力的退化。可是面对当初写下的文字,我忽然意识到了什么东西对我而言是超越理性的珍贵。在当时我总觉得生活也非常平淡,常常羡慕同龄人的同时又感到自己似乎平平无奇,似乎青春并不属于自己。但是每每往前回顾,又感慨当时的时光多么珍贵,又无比怀念彼时的自己,怀念我丑陋的青春。
让我们重新动笔吧,剖析你的此时此刻所感,记录你怯懦,勇敢,动摇和洒脱的灵魂。
默认分类 •
6月10日
我已经进入了2024年所期望的生活:
在 Web3 这样一个相对自由的行业 获得了相对充足的可支配时间 从事可持续的、有兴趣的事业 这在之前我是不敢想的。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恰好是高考,我意识到自己工作已经两年了。
那么,现在的我对生活满意吗?大体是幸福的。然而,我发现自己还是会因为大环境而感到些许迷茫。还是会忍不住和其它大佬对比,看人家似乎走上一个更好的职业路线,而我似乎没有太多进步。曾经我会为此非常焦虑。好在这几年我确实想通了很多。
我们都要面临三重问题:
生存:如何吃饱穿暖,尽可能不要生病和残疾。 生活:如何承受现实世界本身,不抑郁,不发疯。 理想:如何更多地做你想做的事情,更少地做你不想做的事情。 这些问题又衍生出大量的子问题:如何挣更多钱、如何买东西不被坑、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如何面对亲人好友的离世、如何经营和别人的关系、如何发展副业、如何摆脱无趣的生活……这些问题并非以简单字面问题的形式出现,而是伴随着焦虑和压力,从而引导人重新思考怎么生活,怎么规划未来;他们还以具体的挑战的形式,化身为各种难缠的事件出现在你具体的生活里。
其中最终极的问题莫过于:我们为什么要活着?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似乎把人引向虚无主义、存在主义或者享乐主义。
但是,在我看来,我们真正 面对的只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并不是哲学家所认为的“自杀”,而是“如何在当下生活”。一切过去的唏嘘、现状的浑浑噩噩和未来的不确定,都必须由现在的你来承担。你是否准备好如何承担?当下的你,必须思考如何避免事情成为遗憾,或是即时的苦难,或是未来的困顿。而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压力或者焦虑所能概括,如果我们的注意力只放在这个层面,我们几乎必然会抑郁。你规划了要让自己读研,要进入顶尖的公司工作,要晋升,要买房,要让孩子享受好的条件。于是你为自己规划了一个独木桥一般的前进路线。并且你认为这是为了自己的命运,你不想中年失业,不想一辈子打工、为了家人,你不想家人生病了没得治——一个更长远的人生规划,难道不对吗?
我最终想明白了,其实不对。在高度焦虑的情况下,人自然做出的是为消灭焦虑因子而做出的规划,虽然自以为是长期规划,是理性的抉择,但其实可能根本不是一个优解。更可怕的,你的大脑以为自己参与了重要决策,为你制定出了这些合理的执行路线,但实际上真正做重要决策,拍板的是动物性的底层系统——如果你真的在纯理性做决策,你又怎么能忽视世界、人生可能出现巨大变动,你的人生路线完全站不住脚?而且执行这种规划的过程,其实本身可能让人疲惫和不幸福。实际上在完全放松、心态非常良好的情况下,我们更可能做出适合自己的规划。
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其实是关心自己的内心。但绝不只是思维和心理学层面,而是动物性的层面,比如情绪和身体。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大草原上的猴子一样照顾好。我们要回答的问题其实并不是“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而是如何让自己直接在当下就感到放松,从而能够坦然地面对生活的琐碎,并匀出时间追求自己的乐趣,而非终日活在对未来的担忧之中。
那么如何照顾好自己这只小马喽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觉察自己的身体、情绪状态,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生活中的挑战并不会消失,但是照顾好自己,你就是会莫名其妙地(实际上并不是,而是科学地)感觉自己充满力量应对这些挑战。
其中最根本的就是睡眠、饮食。这是身体层面的。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尽量避免喝咖啡或者茶。避免食用加工食品。固定作息等等。
然而很多人没有考虑到的是,情绪本身也是生理性的。我们必须分析当我们处于某个情绪时,哪些激素或者神经递质是促进这种情绪的,哪些是拮抗的。这有助于我们找到有效的处理策略。比如,我现在感觉有些烦躁、轻度的压力和孤独。烦躁可能是因为睡眠不足以及血清素水平不足。轻度压力意味着皮质醇和肾上腺素可能略有升高。孤独是因为最近几天女朋友不在身边,催产素水平较低。那么目标就是:降低皮质醇、肾上腺素,提升GABA、血清素、催产素。有效的策略就是:呼吸练习、PMR、冥想、限制信息输入,从而降低压力激素,提升血清素;运动可以消耗肾上腺素;撸猫、尝试和老朋友联系相互关怀,提升催产素。(如果有抑郁症,那么这些方法可能全部失效,需要专业的医生干预。)
总而言之我们的问题不是“怎么继续卷才能让未来过得好一点啊?”而是“怎么让现在的自己无忧无虑,从而可以放开手做那些自己喜欢同时又可以深耕出结果的事情”。当你看到那些年纪轻轻,事业有成的人,我希望你是因为他们能因为热爱和好心态所以优秀而羡慕,而不是单纯因为他们看起来比你光鲜亮丽,比你有钱、比你发了更多paper。对于后来的同学,如果你刚刚毕业或者还在学校,我当然还是希望你能够仔细考虑未来的规划,不要指望工作几年自己就会变得很厉害(实际上大概率并不会,可能还是一颗螺丝钉),但是至少你应该选择一个你发自内心愿意的方向。
最后,我希望我接下来的十年这样度过:
保持健康的身心、每一个当下都充满值得的感觉。 深耕一个或者一些我感兴趣的方向,比如 Rust 系统级编程、MLSys 等。 和家人度过很多快乐的时光。 大力发展自己的副业和业余生活。
默认分类 •
4月22日
梦到我家狗了。在现实中它已经去世于2022年末。
它躲在我的床底下。我把它抱了又抱。对它我是有所亏欠的,因为我曾经经常因为它乱叫打它,我有时候还因为它把自己弄得很脏嫌弃它。但我如今非常想念它。
它看到我非常高兴。临走前它送我一瓶礼物,是一瓶透明的药剂,喝下就能安乐死。(梦见“安乐死”这个词应该是因为我睡前在听《三体》英文版有声书)
我对这瓶药怀着一种感激和害怕的心情。然后有人开始追踪我们。
我决定销毁它,以免造成危害,因此我在大厦间穿梭,甚至启用了空间跃迁,移动到人类文明的其它定居维度。
最后它滑落到大海里,也许稀释之后就没有毒性了呢?
默认分类 •
2月13日
老师:“这是什么动物,你来回答” 我看它是哆啦A梦的身体,大象的脑袋,鼻子很长。我说:“这是 doraphant.” “不对。”老师回答。 “是哆啦A梦。”一些同学说。 “还是不对。”老师说。 “这是哆啦太美。”老师说。
好吧,我的潜意识已经成为小黑子了。
默认分类 •
2024年12月23日
口语应该是大多数外语学习者感到最难以提高的部分。输入类只需要大量训练即可掌握。而对于输出,写作有套路可循,但口语必须即时发挥。
现象:
第一阶段:无法说出完整句子。特点是想要表达一个意思时,脑子里只有几个零散模糊的单词,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思考如何凑合出句子。雅思口语大概会是 5 分及以下。 第二阶段:可以说出完整的句子,但是频繁出现卡顿,而且表达奇怪。比如想表达“我们出去遛遛弯”,会说成“Let's go outside and walk for a while”,但是更自然的说法应该是 “Let's take a stroll” 或者 “Let's hang out”。并且一些生活非常实用的东西都无法表达出来,比如“我肩膀酸得揉一下”,或者“后视镜歪了帮我扶正一下”。雅思分数对应 5.5~6 分。 第三阶段:不会出现卡顿,能完整表达意思,能运用地道的表达,只是思维方式依然是中式的。雅思分数对应 6.5~7 分。 本人目前处于第二阶段,虽然 GRE 325,词汇量不小,长句子理解基本没问题,但是一旦要我口语交流就非常糟糕,连美国幼儿园水平都不如。
分析。口语的产生路径是:
内在意图。内在意图是语言无关的。产生于前额叶。比如你脑子里开始想象一些概念和形状,但是此时还没有匹配到一个具体的词或者短语上。 语言生成。在布罗卡区,这些概念被解码为语言碎片。 语言加工。在威尔尼克区,这些语言碎片被整理为一个句子片段。 语言执行。你的肌肉协调发出声音,并且大脑开始规划接下来的句子片段,形成完整的句子和段落。 已有工作。两种常见的方法:
影子跟读法是不对的。他的问题在于容易让学习者机械地模仿听到的声音,而实际上没有得到再加工。甚至根本没有理解。 复述法会有明显更好的效果。因为复述会强迫你理解一遍句子,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容易退化为高延迟版的影子跟读:你听到了一个句子,几遍还尚未理解,但是已经能直接复述出来。但是直到你复述完毕、有了一些理解,也很少从中学到地道的表达。更多是一种长句子的语音复述。 现有方法的改进方向。
口语提高到6分以上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连贯和地道。为什么不连贯不地道?因为没有足够多的语言碎片让你去匹配。比如你看到一辆汽车飞驰,不远处前面有一排钉子。你脑子里马上匹配出:坏了、要、爆胎。然后组装成句子:坏了,这车马上要爆胎。但是你切换到英语模式,你脑子里会匹配出:Oh no, about to, ??? 你不知道爆胎怎么说。于是你只要想想有没有平替的词,比如 broken tire. 于是你卡壳了一会儿终于说:Oh no, this car is about to get a broken tire. 尽管凑合出来一个句子,老外也能理解,但是不太地道,还很卡顿。实际上爆胎的英文是 get/have a flat tire. 很接近了,但 broken tire 这种说法就是 Chinglish 了。 除此之外就是发音。复述法非常有利于纠正发音,所以这部分可以保留进来。 然后很容易忽视的一点是思维方式。虽然内在意图是语言无关的,但内在意图的是被语言环境塑造的。 比如:
我原本只打算在上海住一晚
中国人会说:
I originally only planned to stay in Shanghai for one night.
而老外会说:
It was only gonna be a one-night stay in Shanghai.
虽然语法都是正确的,但是体现出了很大的思维差异。
中国人倾向使用"我"作为主语,强调个人的主观意图。 西方人使用"It"作为虚拟主语,使表达更加客观和泛化。 中国人的表达遵循"主语 + 时间 + 地点 + 动作"的结构,这是典型的中文思维。 西方人的表达更加简洁,将"一晚住宿"作为一个整体概念(a one-night stay)。 如果看到这些差异就说要“学习外国人的思维”未免有些空洞。实际上这种思维很大程度上是语言塑造出来的。所以要学习这种地道的表达,可以把这句话拆解成两个记忆点:
It was only gonna be 表示本来是怎样 a one-night stay 一晚的住宿 之后可以灵活表达类似的概念:
It was only gonna be a weekend trip to Beijing. It was just meant to be a short meeting. It was supposed to be a quick lunch with friends. It was only gonna be a brief visit to the museum. It was intended to be a simple dinner at home.
新的方法。 基于口语的产生路径,我设计了一种新的方法,这种方法更容易执行,应该也会有更好的效果。
首先需要收集地道的英文口语原材料,比如生活美剧或者访谈的字幕。而不是先有了中文表达再去找对应的英文,因为容易导致强化中文思维。 然后挑选其中实用的整理为记忆卡片(这一步可以借助 AI 快速完成)。这些记忆卡的知识点应该是原子化的,这样可以避免过拟合。
对记忆卡片进行训练。方法是:看上下文和意图,思考怎么表达出这个意图。然后看背面是否表述正确,并且用这个知识点尝试造句,并且让 AI 评价造句。 效果。 目前先在本人身上做实验。实验一个月。如果取得成效会在这里更新。如果失败则继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