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摆
今天刷到一个视频(BV1234y1N7F3)是张朝阳和几个家长的对话:
家长:怎么样才能让孩子考上清华?
张朝阳:你的一生过得怎么样,其实和你上什么学校没有很大的关系
家长:作为普通人,怎么努力才能成为尖子生?
张朝阳:人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普通人和尖子人的区别,人的智力都是差不多的。区别在于如何严肃对待自己的一生。上多好的大学不代表你成功。你的成功是因为你是一个充满热情、好奇心的,有创造性的,能用渊博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一个人,而不是因为你上了某个大学,弄了某个标签。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张朝阳是一个认知极高的人,我非常认同他的观点。“成功”其实是一个积极的身心状态副产物,重要的是如何构建一个这样的系统,关注系统而不是局部的目标。越是关注结果,越是得不到。想得越长远细致,越焦虑越痛苦。
人们说,很难克制自己的急功近利,和羡慕嫉妒,尤其是那些曾经在人生中短暂感受到过辉煌的人,比如那些高考非常成功但是到大学发现自己连高数都学不明白的。或者本硕博一气呵成结果毕业发现工资不如本科同学。
这种急功近利其实来自于比较。人们并不只是渴望更高的收入,因为即便没有更高的收入,你也会有平凡的幸福。我们的上一代人经历过的物质条件比我们差得多,但其中获得一定成果的人,在当时的条件下,就觉得自己很满足了。比如当时的农民如果每个月都能吃上肉,就会觉得非常不错。然而放到现在,又不算什么了。人的焦虑是因为你周围的人很多过得很好,甚至一些起点不如你的人,现在你只能仰望他们而不可及。是这种心态导致你焦虑,而不是你客观上贫穷、低学历等等。尤其是在这个信息极为发达的时代,我们更容易被他人的成就裹挟,丧失对自身生活的满足感。
仔细想想,人活一辈子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还是自己过得充实快乐?大多数人都会回答充实快乐,然而进一步的,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会认为只有向别人证明自己,成为人上人,才能充实快乐。
你越想逆袭,你越无法充实,越焦虑。因为这样你会觉得自己处于一个失败的状态,只有突破某个东西才能进入良好。但即便你达到了那里,你又会找到一个新的对标,然后重复焦虑和失败感。没考上研觉得现在好失败,考上研就稳了,读研了觉得觉得现在好失败,毕业、博就稳了,读博了觉得现在好失败,毕业、找到名校博后就稳了,找到博后觉得当上讲师签了合同就稳了……之后还有副教授,教授,还要去争去评各种国自然,杰青……选择职业路线也一样,当大头兵就焦虑未来一眼看到头,当小管理担心自己到不了中层,还有担心各种人际关系明着暗着的斗争。于是对于有的人,在每个期间生命都是“奉献”给奋斗的下一目标的,在达到那个目标前自己的生活是平凡的垃圾的无意义的,一旦面对失败就说明生命没价值,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当然,这种心态的人是很难走完这么长的路径的,能走完的多少是有点热爱的。
但我要说,那些并不热爱,却拼命争取的人是狠人是大佬但也是大**,他在浪费自己的生命。
“过程比结果重要”从来都不是成功者用来奉承失败者的话,说个玩笑话,如果结果真那么重要,直接死就行了。毕竟凯恩斯说过:长远来看我们都死了。
但是很多人此刻已经发现,自己似乎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还记得孩童的时候,大家都有无限的好奇心,无限的精力,什么都愿意试一试看一看玩一玩。
你为什么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因为所有东西都要被你评判一下:能不能让我逆袭,能不能让我挣大钱……于是就有了中年危机,哦不,现在已经是全年龄段危机。于是几乎所有专业都成了红牌,人们想:读计算机就稳了,或者读金融就稳了。我是读计算机的,我可以告诉你,我的同学大多数毕业了还不会写代码。我的同学大多数没找到网上传的两三万的高薪工作,不乏一个月一万出头加班累成狗。当然,平均薪资还是比多数行业高几千块。也有进了国企的,发现这过期加班、工资低罢了,说好的不裁员,怎么开始裁了?
不过,即便你曾经有兴趣的东西,在这些指标上一对比,就成了“没用的玩意儿”。一旦这种思想深入骨髓,症状就是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只感到紧张焦虑,只想赶紧拿到结果。
怎么拿?“逼自己一把”。如果没成功,就是“因为自己不自律,不够狠”。这种想法会进一步自我强化。最后以精神病告终,抑郁退学算轻的。
怎么做?
- 第零步是确保精神状态,身体状况会严重影响心理。每天保证锻炼+早睡早起+清淡饮食,可以让你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
- 第一步你要纠正认知,不是逼迫自己扭转认知,而是要从信念上改变。这一步完成的标识就是你可以非常积极地接受人生的最坏结果,包括失业、低收入、回农村等等。能做到这一点的,可以成为无敌之人。
第二步就是找到那些能让你兴奋的东西,享受做的过程。
- 你真正应该持有的信念是:你学/创作的越爽,你的人生越值得。
- 然而,这个过程是严肃的,是需要认真的,是需要实打实的付出的,需要客观衡量你的进步和产出,不是自嗨。你要通过身体素质、学习策略优化等多个方面确保你的学习系统是高效正确运行的。
- 这样就可以了,痛并快乐着吧。在这个过程里,你感受到的痛苦不会亚于别人,你失败的风险也是,但你能坚持下来,因为底子上你喜欢这个过程,你坦然接受失败,就像打游戏输了两把不会自卑只想再开一把。至于名望、金钱、学位、职位,都是副产物。
相信还是有很多人会说,上面这种观点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是何不食肉糜。然而在非乱世的当今,成功非可以通过单一目标实现的结果,单一目标却常常是焦虑痛苦的原因,焦虑痛苦则成为了人坚持下去的极大阻碍。这种质疑的根本点在于关注“系统”会忽略短期的生存需求。然而,我们要强调的不是让你忽略现实问题,而是怎么以更平衡的心态和策略面对这些压力。并不意味着生活优渥的人才有资格这么思考,不管你是白领、工人,都可以做出调整。认为成功是“高薪+名校+晋升+买房”才是真的站着说话不腰疼。只有少数人能够进入顶尖大学;即便进入名校,毕业后能进入高薪行业的也只是部分人;即使你找到了高薪工作/获得教职/进入公务员系统,职场晋升也并不是人人平等。只有一小部分人能不断晋升到管理层。而且也要考虑到现在是什么时代,早就不是一路高歌混到高层的黄金十年了。进一步也得考虑,不是所有人都有强connection。即便拥有高薪和职位晋升,也没法保证你能买房,不久前百万年薪跳楼的可以看出端倪。这些漏斗模型一算,能有十万分之一都不错了。
Q:你的观点中批判了“逆袭”的心态,认为这种心态会导致焦虑。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社会环境(比如就业市场的压力、房价的高企等)往往强制性地推动他们不得不寻求“逆袭”,即使这本身会带来痛苦。
A:当房价合理的时候,大家奋斗一下冲一冲,当房价逆天的时候,只剩下高薪阶级敢冲一冲了。用你羸弱的“硬”实力去对抗艰难的现实本就是一种徒劳。现实的压力之下,极少有人敢成为无敌之人,但也正是大家不顾痛苦去逆袭,导致了大环境如此让人痛苦。只有大家都躺平,才能打破这种恶性循环。躺平的代价就是你接受自己在博弈中以大众目标来看是失败者。但你完全不必有失败者心态。这里说的躺平并不是彻底摆烂,而是重新定义个人的成功标准,摆脱社会强加的成功模型。比如去找自己的乐趣,无论你喜欢数学,物理,还是喜欢画画,去做就是了,只要饿不死,就有力气学。好学校申不上就申烂学校,没钱就去送外卖,绝不为了多挣一两千,把所有时间都拿去送外卖。我有一个同学M,被公司加班和傻逼领导逼到辞职,之后直接找不到任何工作,0 offer,现在回老家办补习班,生活竟然比我们一线滋润的多。躺平,脱离了所谓的“晋升序列”真的就是失败?
Q:你提到了要找到“让你兴奋的事情”,但同时也指出过程是严肃的,需要衡量进步与产出。这部分或许可以再展开探讨,如何把兴趣转化为实际产出?兴趣并非总是可以轻易变成系统性工作,有时候反而可能只是娱乐。
A:兴趣能转化为产出本身就是稀有的。你必须在兴趣能挣钱之间平衡,起码要保证钱能让你活下来。但我坚决反对完全放弃兴趣,把大段人生放到打工上,最起码应该挣扎一下,996不得不接受,就多摸鱼学自己的,学有利于跳槽的。找“兴趣”并不仅仅是娱乐或者逃避现实,它本质上是作为一种长期内在动机,源源不断如泉水。只有找到这种动力(不一定是兴趣,像有的人就是喜欢在职场里斗人,虽然很恶心,但必须承认他是一个自洽的人)个才能够从日复一日的琐碎与压力中解脱出来,从而建立起一个能够持久运转的系统。这种思路和我们提到的,专注于构建一个适合自己长期成长的系统,而不是陷入无意义的短期目标追逐,是完全一致的。
Q:你批判了过分关注目标的心态,主张关注系统和过程。然而,有些人或许需要通过一些短期目标来获得动力和成就感,特别是在开始阶段。你是否觉得短期目标在某种程度上也有正面作用,甚至可以作为系统中的一个环节?
A:短期目标是完全合理的,不合理的是“我不能输”心态给自己下的硬指标,这样的人一旦目标没有实现,直接就一蹶不振了。所以,根本上要解决的问题是,非常乐于接受“我可以输的彻彻底底”,因为“这个过程我没有遗憾”。然而,恰恰是那些不能接受自己输的人,无法做到全力以赴死而无憾地奔赴这个过程。我可以输,我也可以失败,但我可以重新定义失败,在我的定义之下,就只有部分的失败,没有彻底的失败,因为烂命一条还在!在工业时代,你想把自己饿死,真的是一件非常有挑战的事情!
最后以毛主席的话作结:
我们所说的工作方法,看问题的方法,做事的方法,就是辩证法。讲有计划比例发展,还要讲主观能动性,两者结合起来讲就好了。现在有些人,一讲起去年的缺点,讲了几十条,一无是处,这是形而上学地看问题。……客观法则要研究它、认识它、掌握它、熟练地运用它。凡是经过努力可以办到的事情就要努力办到,如果不去努力就叫保守主义;不能办到的就不办,一定要它办到就是主观主义。主观反映了客观,就变成了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也有两种,一种是脱离实际的,这是主观主义;一种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符合实际的。要区别这两种情况。凡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就要受挫折。
标签: 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