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分类 •

怀念纯真的前 GPT 时代

虽然对 GPT2 早有耳闻,但是 GPT 真正进入大家的视野似乎是 2022 年,那个时候 GPT3.5 刚刚出来,普通人第一次感受到人工智能产生了质的变化,大概同期生图 AI 也产生了在当时真假难辨的生成能力。

刚刚翻看自己之前写的“赶Deadline的经验之谈”,才意识到我的大学时代有3/4属于前 GPT 时代。那个时候大作业是真的要自己一行代码一行代码敲的,虽然你可以从 CSDN 或者 StackOverflow 上面复制,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复制了就能用的。那个时候刚刚上手一个库你真的需要从 Get started 开始看教程,反复地翻阅文档、手写单元测试验证 idea,并且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打开 Github 或者 IDE 亲自翻看源码,并且用脑子逐行理解。

当然那个时候也很卷。但是一个显著的区别是大家真的愿意画上宝贵的时间去读代码,笔记的每个字都是自己敲,夹杂大量个人偏见,语法错误和真实的吐槽。那个时候网上的几乎所有文字都是人写的,读和评论你的人也全部都是真实的人(这句话如果被2020年的人看到,可能会觉得搞笑和莫名其妙)。

最关键的是,前GPT时代,我好像真的很喜欢写东西(当然,本站也有大量的内容设为隐藏,包括本篇一开始也是隐藏状态)。现在,我好像不那么经常写东西了,文字的价值被海量 AI 的东西稀释了。你花费一个月时间读一本书,再花费一年时间去实践,写出来的一篇感想,对于一个普通的读者而言,可能和 AI 可以在 30 秒内生成的旁征博引的文章没有什么不同。虽然一些高级的写作能力依然只被少数人拥有,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似乎”自己写的东西并不比 AI 生成的好到哪里去。

可能正是这样的思想的影响下,我注意到很多我关注的博客,在2022年之后,更新频率明显下降了。也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我自己也似乎不那么愿意写东西了。

在2022年之后,我感觉自己的表达能力也有所下降,经常词不达意。说话也没有什么组织,所以好几次随性打算写一些东西,没过多久就烂尾。

最重要的是,我好像潜意识不再那么认同写作的意义。因为似乎我想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只需要列几个关键词,生成几行大纲,然后丢给 AI 就行。他生成出来的,好像也和我想表达的大差不差,格式还更规整,还会用一些看上去挺高级的词。甚至编造一些确实让我产生启发的结论。

但是就在刚刚,我手滑点进了自己 2019 年写的一篇文章(很遗憾此文在本站已私密)。我突然感觉看到了曾经的多愁善感的尚存不少灵气的自己。这种跨越时空的感觉真的很奇妙。一些半死不活的记忆又鲜活了起来。有些东西如果不当时立刻记下来,是真的会消散掉的。固然你可以用相机拍照,但是当时的感受其实在后来看比想象中要珍贵得多。尽管在当时只觉得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的。

现代人常常说人生在于体验,但是这个想法很大程度被弱化为“人生在于尝试各种不同的东西然后打卡拍照发社交媒体”。其实真正珍贵的是当时那个或痛苦或快乐的你,但是我发现自己其实对于自己的感受、灵感记录得越来越少了。上高中的时候,某崇拜陶渊明的语文老师要求每个同学每周写一篇周记。我当时非常喜欢这个安排,因为我非常感兴趣大家的想法,而且也可以有机会袒露自己的想法。这样感觉似乎对大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当时每天都有大约三个小时的晚自习,自习的时候写完作业我就会开始“搞事情”,比如偷偷学点 PHP 或者高数或者写点东西。

不过自从分班到尖子班之后,大家都紧张地备考。我的快乐的高中生涯变得繁忙。直到复读时获得一刻喘息。然后就是大学四年,时间飞快地流逝,尤其是 GPT 面世之后,我就很少记录了。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表达能力的退化。可是面对当初写下的文字,我忽然意识到了什么东西对我而言是超越理性的珍贵。在当时我总觉得生活也非常平淡,常常羡慕同龄人的同时又感到自己似乎平平无奇,似乎青春并不属于自己。但是每每往前回顾,又感慨当时的时光多么珍贵,又无比怀念彼时的自己,怀念我丑陋的青春。

让我们重新动笔吧,剖析你的此时此刻所感,记录你怯懦,勇敢,动摇和洒脱的灵魂。

💫 评论卡 

如果回复后看不到自己的评论请不要惊慌,本站所有评论均要审核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