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默认分类

读《白夜行》

终于读完了《白夜行》,虽然故事被公认是悲剧,但我并不觉什么悲喜,只是有些叹惋。

唐泽雪穗和桐原亮司,本来是拥有优秀的天资的,他们也的确取得了不凡的成就,然而他们依然是不幸的。

几乎每一个不幸的人,其不幸皆始于童年。两人就是如此。美国心理学家 Carl Rogers 认为童年最关键、最需要的,是父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无条件的爱。有了这些,孩子的心智才能健全,才会信任他人,才能更容易从外界伤害中恢复。雪穗和亮的家庭毫无爱可言,因此从小所缺乏的恰恰就是这些,孩子只能感到无助。悲剧的种子就此种下。

童年缺爱的人,往往内心会表现为柔弱,敏感而多疑,而由于少有可依靠与信赖的,外在表现会比同龄人更加坚强但也更加冷漠。如果再持有聪慧的禀赋,使能了解自己与他人的情况进而引起自卑;获得外界的知识,洞察到改变的可能;自然会产生对改变命运的渴望。若是再拥有强大的执行力,就将真正拥有改变命运的能力。

到了这个时候,纵使童年家庭不幸,但如果孩子能从家庭之外的地方收获重视和爱,无论是同学、朋友还是老师,也还是可以走向光明而美好的世界的。但若不幸连家以外的环境也是污浊的,那么就只能独自在黑夜中行走了——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前行,也即作者所说的「白夜行」,但这样也注定看不到世界真实的色彩——缺爱、被欺骗、任人摆布而带来的心理问题,会扭曲一个人的认知。

认知的扭曲,带来的是三观的扭曲。他和她,不惜演戏、无视法律、玩弄他人,只为获得更多的金钱,获得认可,变得理性但冷血。

其实,他们有很多机会可用以修复童年的错误——别人用真情实意对待他们的时候。然而扭曲的思想,让他们把这些机会当作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这样下去,无论拥有多少财富,无论多么受到尊敬,也只是空中楼阁,而内心真正需要的幸福,到死也不可能获得。

我们应当以之为鉴。从缘起而言,我们对待自己的孩子,就应该给予足够的爱,让他们知道家里永远是他们的归属。从环境之于人而言,对待他人,也要真情实意,让他们感受得到这个世界的爱。从人生价值而言,理想要有,但没有必要追逐世俗的金钱和功名的成功,人生的幸福,应当是来源于爱的给予和获得,我们应该看见,无论有的人可以多么险恶,世界始终有其美好的一面。

回味对两人童年的描写,我们也该反思我们的教育。整个社会对孩子的关注和正确的爱其实是远远不够的,很多父母也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以为孩子童年的痛苦经历会忘记的。是,经历可以忘记,但是那些经历对心理,性格,三观的负面影响,是永远无法抹去的了。很多老师也并不具备真正的师德,他们又将对下一代造成怎样的伤害,令人担忧。

当然,两个人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善于观察、重视细节的能力,能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理性至极的自制力,周密的计划力和防患未然以及敢于放开手做的能力,也是我们实现理想所必须的。

最后,回归小说本身,

这是一篇很优秀的小说。对于两个主要角色的心理,作者始终没有正面着笔。这固然是为了增加神秘感,让读者自行咀嚼。但是也许因此,全篇都存在一点美中不足——主要人物的性格单一化了。虽然他们的性格特征刻画得非常到位,但是还缺乏一点真实感。我认为,任何人都是拥有多重性格的,两种抵触的性格是一定会共存于一人的。他们两人也一定有过感性的,优柔寡断的,没有伪装的,计划之外的时刻。这就注定它达不到类型相似的著名小说的高度。如《美国的悲剧》就把克莱德的层层攀登的理性和过程中的冲动感性结合来写。《红与黑》的于连,《飘》的郝思嘉也是如此。不过不排除作者刻意营造这样的效果,把真真假假的行为揉在一起,让我们错误地以为这些都是两人的计划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