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分类 •
今天在补概率论作业的时候听到一首曲子,甚是喜欢,却发现它评论寥寥,几乎无人问津。而反观自己的水平,要创作出相近的感染力的作品,无论是曲子还是文章,都差得很远。我突然意识到,这是我以前持有了很长时间的思维:我们虽然无论怎样努力,也不可能在一个领域做到顶尖水平,因为总有比你更有天赋,并且更努力的人存在,而即使是他们的作品,也很可能受到冷落;那么我们不断地追逐更好,还有什么意义呢?是为了被人赏识吗?若是如此,何必追求达到最好,只要能有人喜欢就好了。可是即使已经有稍微拿得出手的东西,也有人表达了对这样作品欣赏,我的内心也远远无法满意,仍然觉得那仍然是垃圾,不说顶尖水平,连业余水平也算不上。这样的思维导致我努力的动力不再那么强了。而即使做到了专业者的水平,甚至成为了大师,我们所写下的每一个句子,也将随着时间的流逝,短则几年,长则百年,都会很快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人世间的一切,都无法逃离这样的命运。那么我们还要去追求吗?虚无感来自于人们对永恒、终极价值的不再相信。而一旦理性下来思考,就明白世界上没有什么是能够永恒的。
所以,我自那以后,处于自我慰藉的目的,把“爱”,作为所选择相信的生命的意义——不希望讨好于远方的人,不妄想能够在历史中留下痕迹,只希望能够为身边所爱的人们,家人和朋友,以及所爱的团体所接受,能够短暂地存留在他们的记忆之中,能够获得他们的信任、支持和肯定。
再之后,我发现即使身处团体,人群之中,也还是无法找到存在感,因为多数时候我还是独处的,与团体的联系仅仅存在于精神层面,而我也没有心情行动上去融入团体,这可能是本性使然。所以我开始寄希望于可以找到一个了解我的人。那时的我太渴望受到重视的感觉了,太渴望有人和我说话了,但是我又太过敏感,如果发现对方的性格并非能乐意照顾他人感受的,或是反复在一些细小的事情上被忽视,就会瞬间有一种失落感。另一方面,如果发现对方总是能够给予我积极的回应,就很容易对对方产生好感,无论对方是男生还是女生,这也让我一度以为自己是双性恋,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只是内心过于渴望得到重视,所以也过于容易对重视我的感受的人产生依恋,进而产生的错觉而已。
最近正在了解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才引发我这些进一步的反思。我们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得到了别人的认可的时候才有意义感,没有得到认可,被冷落和忽视的时候就觉得没有意义。实际上,渴求他人的认可和重视,实际上是把自己的希望强加于他人,是对他人的一种干涉和控制。这是让人生痛苦、失去自由的原因。
解决方法就是,放弃一切从他人索取的幻想——被他人认可,被他人理解,被他人爱,统统放弃。但是这样的放弃不是消极的自我逼迫的放弃,相反,是通过 被自己认可,被自己理解,被自己爱 来替代前者,因为前者总是飘忽不定,难以得到,得到之后又会担心失去,失去之后又想再次得到,这终将把我们变成遭受无尽苦难的西西弗斯或是阿特拉斯。而只要我们活着,就能够永远陪伴自己走下去。能够理解自己的感受的人,除了自己还有谁呢?这种内源性的动力,我们不用担心得不到,因为我们自己可以为自己做主;一旦得到就不会失去,因为它将具有自我巩固的能力,所以也不必担心失去。这是自我拯救的唯一道路。
默认分类 •
人活着是为了爱
但不是靠人施舍的爱
因为那难以获得,却终将失去
而只有对自己灵魂的无尽的爱
能陪伴我们宁静愉快地度过此生
黑格尔:“所谓爱,就是意识到我和另一个人的统一。爱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我不欲成为独立的,孤单的个人。”所以,一个人真正成为独立的幸福的个人的标志,就是与自我的和解,与自我的统一,所谓自爱。
当我们脆弱的时候,我们会渴望亲密关系,以为只要恋爱,就能被理解,就能逃离孤独。实际上这是幻想,因为人很少能被理解,即使能也不可能一直能,并且这样的要求是不是爱,而是以爱为名的索取和干涉。人必须自爱,才能逃离孤独感。而人一旦能够自爱,也就不太需要恋爱了。
默认分类 •
应该可以算是一个好梦吧
熟悉感是可以伪造的错觉
在六十年代的小区寻找
20138号地下室
我为两个民警引路
穿过狭长走道上的通下水道广告
脚下的水泥砖缝里
零星散落青苔
角落里的电视机堆满灰尘
窗户里播放着生机盎然的春天
教室里考试考砸的我
捏着批改好的卷子不知所措
这时听到他的声音:
怎么会错这么多题?
我们一起分析看看
学霸的声音总是令人心安
m送了我一个塑料文件袋
我说谢谢你
但是却感到这样的感谢有些苍白
可我不是敷衍的意思
而是发自内心的开心
我的手机不能上网了
我说我重新买一个吧
他说那也给他买一个好吗
我略微迟疑然后说
到那边的电脑上挑选吧
梦结束了
梦醒了
我什么都没有得到
却感觉好像有什么东西失去
被生活拖拽着向前走
也想要掌控于手心的生活
明明已经精疲力尽
缩在被窝里不肯出来
可是消灭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
行动
默认分类 •
我和人马逛着凌晨四点的商场
空无一人,灯色惨白
监视的人在后面记账
我们想要逃离,却被穷追不舍
人马拨动吞噬一切物质的枪
能把一切变成灰色然后消失不见
第一枪击中了那人
第二枪击中了自己
本来不想这样的
他们倒卧在沙滩上
太阳在黑夜里照耀
没有血但我知道他的痛苦
他说每隔四小时他就会被唤醒
身体被灰色吞噬却还需要很长时间
我们怎么办啊
谁来保护我们
好像只剩下我一人了
依旧要战斗下去
默认分类 •
下课了,前面的人,有的扑在桌面上休息,有的戳着手机,而我在观察他们,因为不知道还能干什么。玩手机吗?可我对手机游戏、资讯或视频失去了兴趣,只觉它们过度地折磨我的神经。背单词,浏览记忆卡片吗?可我已经不想动脑了。
曾几何时还希望着吸收知识,然后探究意识从物质活动中产生的奥秘,或是用学过的语言去涉足国外的文化杰作。如今却觉得活着十分劳苦。不是因为所做之事本身的艰难,而是因为对一切物质失去了兴趣,以至于一切物质都无法对我产生诱惑了。
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相信世界是虚无的。从物质的构成来看,人民富豪与路边的流浪狗,与火星上的尘土,并无区别,都只是空间中一些杂乱组合的结构。意义的实例是无中生有的,它只依附于人的语言存在,而意义本身无所谓存在与否,就如我们无法赋真假值于“狗的第十三条腿上有毛”之命题。
不如说,当人因为对生活失望,而质疑存在的意义,且其使自身存在的欲望下降时,任何形而上学的对存在的意义的讨论,都是没有必要的,起码不是主要的。彼时,首要的是医学与心理学的援助。人或是其他生物存在于世的根本理由是生命或者说基因的自然选择所决定的生命意志,而今一个生存处境优渥的人,生命的意志尚不及田间耕作的老农,难道不是因为性格加上社会扭曲的环境影响,甚至这种影响超过心理层面,以至从生理层面损伤了人的脑吗。当血清素和多巴胺的受体受损减少时,人的生存意志被削弱,人的快乐感受渐稀疏,无论多少心灵鸡汤、音乐的煽动,或萨特或海德格尔的学说,都无法给予当事人半分的治疗。
所以,与其祈望得到满足的意义解释,不如去看医生,去吃药。去跑步,去参加社会劳动,修复他的大脑,锻炼他的肢体,从而利用作为生物体的人的自我恢复机制,远离虚无与忧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