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veto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为什么大学式的学习策略是低效的,以及如何改进。

以学习编程为例。编程学的好的人往往是这么学的:首先有一个问题要解决(比如要写一个完成特定目标的项目),然后分析哪些工具能完成这个目标(比如选定了语言、函数库和硬件设备等),然后遇到问题具体分析解决(比如怎么传输数据?然后去学习和了解 TLV 编码/Json编码等。)。而学的不好(但是努力了的)往往是别人项目都写完了,他还在打基础,在看数据库的第二范式,在学习大端小端,并且到知乎提问:“如何系统学习MySQL/C++/...”。

两类人对于所学的认知可以划分为:

  1. 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不断探索积累各类方法的活动。
  2. 一种以熟练方法体系为目的,用解决问题来练习的活动。

这两种策略其实无所谓好坏,适用范围不同。前者适合思辨为主的学习,尤其是理工科学习,比如数学、物理、编程。后者适合重复为主的学习,比如乐器、舞蹈、武术、物理/数学/算法竞赛等等。可悲的是,我们的(几乎所有国家的)教育体系是矛盾的,他想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却使用线性上课、“体系化”、集中做题为手段。

这导致的奇观就是期末两周大家突击复习,刷往年题,各个考八十多,厉害的九十多,但是其实对这门课的理解并不深入,只是掌握了各种题型技巧。

我的解决方案:大多数课程,如果你想要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应当采用项目制学习。教科书可以有,用来做一个随时翻阅的参考。如果想学习密码学,就亲自去重现各种算法。如果想学习 AI,就动手搭建和训练模型。

这篇感想还要回答一个问题:项目制学习说的好听,但是期末考就是要考各种知识点怎么办?

答:对于理工科,实际上你应该发现这些知识点直接的隐含联系——虽然知识点看似琐碎,但一个课程背后要解决的大问题(或者经典问题)其实并不多,并且往往能串联起这些琐碎的知识点。比如分析力学,核心问题是如何描述和预测单个或多个粒子的运动。进一步的,如何简化复杂系统的分析。更进一步的就划分为了经典方法、广义坐标下描述、动量空间下描述……只要围绕这些核心问题,学起来应该是很容易着迷并且取得成效的。

忽视核心问题而把精力花费在细枝末节上(往往还会感到无聊),才是真糊涂了。

躺!=摆

今天刷到一个视频(BV1234y1N7F3)是张朝阳和几个家长的对话:

家长:怎么样才能让孩子考上清华?
张朝阳:你的一生过得怎么样,其实和你上什么学校没有很大的关系
家长:作为普通人,怎么努力才能成为尖子生?
张朝阳:人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普通人和尖子人的区别,人的智力都是差不多的。区别在于如何严肃对待自己的一生。上多好的大学不代表你成功。你的成功是因为你是一个充满热情、好奇心的,有创造性的,能用渊博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一个人,而不是因为你上了某个大学,弄了某个标签。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张朝阳是一个认知极高的人,我非常认同他的观点。“成功”其实是一个积极的身心状态副产物,重要的是如何构建一个这样的系统,关注系统而不是局部的目标。越是关注结果,越是得不到。想得越长远细致,越焦虑越痛苦。

人们说,很难克制自己的急功近利,和羡慕嫉妒,尤其是那些曾经在人生中短暂感受到过辉煌的人,比如那些高考非常成功但是到大学发现自己连高数都学不明白的。或者本硕博一气呵成结果毕业发现工资不如本科同学。

这种急功近利其实来自于比较。人们并不只是渴望更高的收入,因为即便没有更高的收入,你也会有平凡的幸福。我们的上一代人经历过的物质条件比我们差得多,但其中获得一定成果的人,在当时的条件下,就觉得自己很满足了。比如当时的农民如果每个月都能吃上肉,就会觉得非常不错。然而放到现在,又不算什么了。人的焦虑是因为你周围的人很多过得很好,甚至一些起点不如你的人,现在你只能仰望他们而不可及。是这种心态导致你焦虑,而不是你客观上贫穷、低学历等等。尤其是在这个信息极为发达的时代,我们更容易被他人的成就裹挟,丧失对自身生活的满足感。

仔细想想,人活一辈子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还是自己过得充实快乐?大多数人都会回答充实快乐,然而进一步的,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会认为只有向别人证明自己,成为人上人,才能充实快乐。

你越想逆袭,你越无法充实,越焦虑。因为这样你会觉得自己处于一个失败的状态,只有突破某个东西才能进入良好。但即便你达到了那里,你又会找到一个新的对标,然后重复焦虑和失败感。没考上研觉得现在好失败,考上研就稳了,读研了觉得觉得现在好失败,毕业、博就稳了,读博了觉得现在好失败,毕业、找到名校博后就稳了,找到博后觉得当上讲师签了合同就稳了……之后还有副教授,教授,还要去争去评各种国自然,杰青……选择职业路线也一样,当大头兵就焦虑未来一眼看到头,当小管理担心自己到不了中层,还有担心各种人际关系明着暗着的斗争。于是对于有的人,在每个期间生命都是“奉献”给奋斗的下一目标的,在达到那个目标前自己的生活是平凡的垃圾的无意义的,一旦面对失败就说明生命没价值,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当然,这种心态的人是很难走完这么长的路径的,能走完的多少是有点热爱的。

但我要说,那些并不热爱,却拼命争取的人是狠人是大佬但也是大**,他在浪费自己的生命。

“过程比结果重要”从来都不是成功者用来奉承失败者的话,说个玩笑话,如果结果真那么重要,直接死就行了。毕竟凯恩斯说过:长远来看我们都死了。

但是很多人此刻已经发现,自己似乎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还记得孩童的时候,大家都有无限的好奇心,无限的精力,什么都愿意试一试看一看玩一玩。

你为什么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因为所有东西都要被你评判一下:能不能让我逆袭,能不能让我挣大钱……于是就有了中年危机,哦不,现在已经是全年龄段危机。于是几乎所有专业都成了红牌,人们想:读计算机就稳了,或者读金融就稳了。我是读计算机的,我可以告诉你,我的同学大多数毕业了还不会写代码。我的同学大多数没找到网上传的两三万的高薪工作,不乏一个月一万出头加班累成狗。当然,平均薪资还是比多数行业高几千块。也有进了国企的,发现这过期加班、工资低罢了,说好的不裁员,怎么开始裁了?

不过,即便你曾经有兴趣的东西,在这些指标上一对比,就成了“没用的玩意儿”。一旦这种思想深入骨髓,症状就是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只感到紧张焦虑,只想赶紧拿到结果。

怎么拿?“逼自己一把”。如果没成功,就是“因为自己不自律,不够狠”。这种想法会进一步自我强化。最后以精神病告终,抑郁退学算轻的。

怎么做?

相信还是有很多人会说,上面这种观点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是何不食肉糜。然而在非乱世的当今,成功非可以通过单一目标实现的结果,单一目标却常常是焦虑痛苦的原因,焦虑痛苦则成为了人坚持下去的极大阻碍。这种质疑的根本点在于关注“系统”会忽略短期的生存需求。然而,我们要强调的不是让你忽略现实问题,而是怎么以更平衡的心态和策略面对这些压力。并不意味着生活优渥的人才有资格这么思考,不管你是白领、工人,都可以做出调整。认为成功是“高薪+名校+晋升+买房”才是真的站着说话不腰疼。只有少数人能够进入顶尖大学;即便进入名校,毕业后能进入高薪行业的也只是部分人;即使你找到了高薪工作/获得教职/进入公务员系统,职场晋升也并不是人人平等。只有一小部分人能不断晋升到管理层。而且也要考虑到现在是什么时代,早就不是一路高歌混到高层的黄金十年了。进一步也得考虑,不是所有人都有强connection。即便拥有高薪和职位晋升,也没法保证你能买房,不久前百万年薪跳楼的可以看出端倪。这些漏斗模型一算,能有十万分之一都不错了。

Q:你的观点中批判了“逆袭”的心态,认为这种心态会导致焦虑。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社会环境(比如就业市场的压力、房价的高企等)往往强制性地推动他们不得不寻求“逆袭”,即使这本身会带来痛苦。

A:当房价合理的时候,大家奋斗一下冲一冲,当房价逆天的时候,只剩下高薪阶级敢冲一冲了。用你羸弱的“硬”实力去对抗艰难的现实本就是一种徒劳。现实的压力之下,极少有人敢成为无敌之人,但也正是大家不顾痛苦去逆袭,导致了大环境如此让人痛苦。只有大家都躺平,才能打破这种恶性循环。躺平的代价就是你接受自己在博弈中以大众目标来看是失败者。但你完全不必有失败者心态。这里说的躺平并不是彻底摆烂,而是重新定义个人的成功标准,摆脱社会强加的成功模型。比如去找自己的乐趣,无论你喜欢数学,物理,还是喜欢画画,去做就是了,只要饿不死,就有力气学。好学校申不上就申烂学校,没钱就去送外卖,绝不为了多挣一两千,把所有时间都拿去送外卖。我有一个同学M,被公司加班和傻逼领导逼到辞职,之后直接找不到任何工作,0 offer,现在回老家办补习班,生活竟然比我们一线滋润的多。躺平,脱离了所谓的“晋升序列”真的就是失败?

Q:你提到了要找到“让你兴奋的事情”,但同时也指出过程是严肃的,需要衡量进步与产出。这部分或许可以再展开探讨,如何把兴趣转化为实际产出?兴趣并非总是可以轻易变成系统性工作,有时候反而可能只是娱乐。
A:兴趣能转化为产出本身就是稀有的。你必须在兴趣能挣钱之间平衡,起码要保证钱能让你活下来。但我坚决反对完全放弃兴趣,把大段人生放到打工上,最起码应该挣扎一下,996不得不接受,就多摸鱼学自己的,学有利于跳槽的。找“兴趣”并不仅仅是娱乐或者逃避现实,它本质上是作为一种长期内在动机,源源不断如泉水。只有找到这种动力(不一定是兴趣,像有的人就是喜欢在职场里斗人,虽然很恶心,但必须承认他是一个自洽的人)个才能够从日复一日的琐碎与压力中解脱出来,从而建立起一个能够持久运转的系统。这种思路和我们提到的,专注于构建一个适合自己长期成长的系统,而不是陷入无意义的短期目标追逐,是完全一致的。

Q:你批判了过分关注目标的心态,主张关注系统和过程。然而,有些人或许需要通过一些短期目标来获得动力和成就感,特别是在开始阶段。你是否觉得短期目标在某种程度上也有正面作用,甚至可以作为系统中的一个环节?
A:短期目标是完全合理的,不合理的是“我不能输”心态给自己下的硬指标,这样的人一旦目标没有实现,直接就一蹶不振了。所以,根本上要解决的问题是,非常乐于接受“我可以输的彻彻底底”,因为“这个过程我没有遗憾”。然而,恰恰是那些不能接受自己输的人,无法做到全力以赴死而无憾地奔赴这个过程。我可以输,我也可以失败,但我可以重新定义失败,在我的定义之下,就只有部分的失败,没有彻底的失败,因为烂命一条还在!在工业时代,你想把自己饿死,真的是一件非常有挑战的事情!

最后以毛主席的话作结:

我们所说的工作方法,看问题的方法,做事的方法,就是辩证法。讲有计划比例发展,还要讲主观能动性,两者结合起来讲就好了。现在有些人,一讲起去年的缺点,讲了几十条,一无是处,这是形而上学地看问题。……客观法则要研究它、认识它、掌握它、熟练地运用它。凡是经过努力可以办到的事情就要努力办到,如果不去努力就叫保守主义;不能办到的就不办,一定要它办到就是主观主义。主观反映了客观,就变成了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也有两种,一种是脱离实际的,这是主观主义;一种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符合实际的。要区别这两种情况。凡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就要受挫折。

有效的学习策略

有个朋友说他对现状很不满,但是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知道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也坚持不下来,分析了一下,部分观点总结在此文。

阅读

第一次雅思考试感想

总结一下,如果再让我准备一次考试,再也不要浪费时间做低效率的事情了!我会用下面的方法:

  1. 听力:大量理解性输入,听雅思原题逐句的记忆卡,别刷 B 站了!平时下饭时美剧、纪录片等各种输入,屏蔽字幕。摆烂时去刷 Youtube 短视频,虽然很无脑但是都是地道的英语,各种口音都有。
  2. 阅读:大量理解性输入,去做原题;学不进去就去读你喜欢的内容,玩文本量大的游戏。遇到生词不用查。生词批量记下来之后单独解决。
  3. 口语:大量输出,去做口语模拟;去和 GPT 一对一聊。平时自己思考换成英文为主。
  4. 写作:大量输出,动手使劲写,各种题材什么环保、全球化、儿童教育等等,你自然就会遇到有想法但是不知道怎么表述,或者想找高级替换词而不得,这种时候去问 AI 积累效率非常不错。去和 GPT 一对一辩论。去国外网站评论区灌水。初期手打,因为想的也慢,后期思维跟上了,手打太慢就用语音输入。

优先级:听力 > 口语 > 写作 > 阅读

记梦:回家与蝎子老师

梦见我回家了。

在梦里依旧很困,梦中失眠,很难受。是白天。我爸爸在,一个老师也在,但不是我现实中所认识的老师。我尝试弹奏一把破烂的电吉他,这把琴枫木指板,琴弦只剩下三根,而且超出琴头的弦也没剪,很邋遢。我想要睡觉而已,于是尝试梦中入睡,方法就是“空之法则”,即排除脑中的念头。这是一种类似正念的方法,但不会把注意力集中到任何一处,只是单纯的觉察到走神然后主动阻止滑坡般的思考的继续。

阅读